高血压患者如何安全过冬
高血压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它会引起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病变,可并发脑出血、脑卒中等,危及患者的生命。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在冬季血压波动明显大于夏季。随着天气日渐寒冷,又到了高血压发病率高峰期,11月16日,记者采访了市第六人民医院高血压心脏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林桐梅,请她为广大高血压患者支着儿。
“既往国内外研究证实,心血管事件存在季节聚集现象,心力衰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在寒冷季节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温暖季节,而血压的这种季节变化与心脑血管密不可分。”林桐梅说,“冬季收缩压升高的原因可能是北方地区冬季寒冷,人体交感缩血管纤维兴奋性增高,血管收缩,出汗较少,血容量增多,加之户外活动明显减少等。正常人及大多数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在一天之内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血压的这种节律性变化与人体的活动、休息、睡眠等密切相关。而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干预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多重因素干预,可显著改善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单个危险因素控制。生活方式干预是高血压合并多重危险因素患者心血管预防的基础,生活方式干预可以降低血压、预防或延迟高血压的发生,并且对降低血压和心血管危险的作用是肯定的。”
寒冬来临,为了高血压患者能平稳过冬,林桐梅主任建议大家从改善生活方式做起。首先,减少钠盐摄入,增加钾摄入。钠盐摄入过多和(或)钾摄入不足是我国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适度减少钠盐摄入可有效降低血压。为了预防高血压和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氯化钠的摄入量应减少至6克。其次,合理的膳食可降低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建议高血压患者和有进展为高血压风险的正常血压者,饮食以水果、蔬菜、低脂奶制品、富含食用纤维的全谷物、植物来源的蛋白质为主,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摄入。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注意控制总热量,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55%至66%,蛋白质不多于总热量的15%,为避免低血糖,可少食多餐。此外,控制体重也是控制高血压必不可少的方法。推荐将体重维持在健康范围内,人们可以减少能量摄入,增加体力活动和行为干预。但对特殊人群,如哺乳期妇女和老年人,应视具体情况采用个体化减重措施。减重计划应长期坚持,速度因人而异,不可急于求成,建议将目标定为一年内体重减少初始体重的5%至10%。
“吸烟是心血管病和癌症的主要危险因素,被动吸烟亦可显著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风险。高血压患者要戒烟及避免被动吸烟,戒烟虽不能降低血压,但戒烟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还要做到不饮或限制饮酒,过量饮酒显著增加高血压的发病风险,且其风险随着饮酒量的增加而增加。限制饮酒可使血压降低,建议高血压患者不饮酒。”林桐梅说。合理运动有利于血压控制和减少并发症,有氧运动可同时降低收缩压及舒张压,因此建议除日常生活的活动外,进行每周累计4天至7天,每天累计30分钟至6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运动形式可采取有氧、阻抗和伸展等,以有氧运动为主,无氧运动作为补充,注意运动强度因人而异。此外,精神紧张可激活交感神经从而使血压升高,所以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也非常重要,高血压患者应避免由于精神压力导致的血压波动。而且高血压患者早上醒来不要急于起床,应先在床上仰卧,活动四肢和头颈部,使肢体肌肉和血管平滑肌恢复适当张力,以适应起床时的体位变化,避免血压波动太大,引起头晕。
“生活方式的干预在任何时候对任何高血压患者都是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应该贯穿高血压治疗全过程,其目的是降低血压、控制其他危险因素和临床情况。”林桐梅强调,随着寒冷的侵袭,高血压患者要注意保暖,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添加衣服。已经确诊的高血压患者一定要坚持按时服药、定期监测血压,如发现血压升高,不要自行调整药物剂量和药物种类,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血压的变化调整药物剂量,切不可在血压正常之后自行停用药物,尽可能地避免因血压波动而导致并发症。